English

山顶上的希望

2001-04-1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976年出生于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的张胜利是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个学生。1995年他进入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97年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三年过去,张胜利是否还坚守着山顶上的那个希望?

涞源是河北最为贫困的县,而桃木疙瘩村则是这个县最为贫困的小山庄。村子坐落在远离县城100多里、海拔1800米的韭菜山上。

没进村就能分辨出张胜利所在的桃木疙瘩小学,因为那是整个村子最好也是最高的房子,院子里那根高高的旗杆是小学的标志。80平方米左右的小学只有一间教室、张智老师一家的宿舍和张胜利的小屋。学校现在有17个孩子,分属三、四两个年级,张胜利教社会和自然两门课。

张胜利说,在回来的第一年,他教的学生在全乡统考中名次往后挪了近10位,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怀疑他的教学能力。张胜利着急了,他发现自己在上海学的教学方法居然无法在桃木疙瘩派上用场。他请回自己的小学老师、1989年就开始在桃木疙瘩小学教书的张智。3年过后,他的学生考了全乡第4名,桃木疙瘩小学也达到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

张胜利和张智不仅要辅导孩子们的学习,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孩子们的费用由希望工程每年2万元的拨款资助着。现在张智老师的妻子负责孩子们每天的伙食,张胜利的妻子负责每天下山驮水,因为原来驮水的工人因为发不出工资早就离开了。

回到山上,张胜利的婚事一直被村里的乡亲们关心着。从媒体上得知张胜利的故事后,全国各地的来信一年上百封,其中不乏姑娘们的求爱信,但是大多数希望张胜利能够下山生活。直到1998年4月20日张胜利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那个写信的姑娘不仅在山上安了家,还照顾起了学校。他们的已有一个儿子。

张胜利还肩负着给乡里联系希望工程的资助。就在记者去的前一周,张胜利刚从北京回来,他有些难为情地说这次去一点收获也没有。这次张胜利去联系的是其他村子的一所小学,那所有100多个学生的小学全是危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张胜利觉得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联系。在北京的几天时间里,他到青基会排队,到教育部找人,联系企业,可是一听说不是张胜利所在的学校,企业也没了兴趣。张胜利有些气馁,不过他说自己还要坚持。

张胜利联系的第一所希望小学马上就要完工,6月1日是新小学的剪彩典礼,新小学将成为村里的中心小学,那个时候他和17名学生也要搬到山下的小学。

建新小学一直是张胜利的梦想之一。他想得很远,他想给孩子教音乐,教电脑,教英语,甚至连上远程教学。但是学校的正常维系都很艰难,“连烧杯和酒精灯也没有,更不要奢望什么电子琴、电脑了。”“学生们抱着足球、排球和篮球,就是找不到地方,一不小心,球就会滚到山沟里去。村子里的贫穷让许多老师望而却步。”

上海毕业时,张胜利有机会留在上海,他当时的女朋友也力邀他一起回温州。张胜利想过留下,但他还是回乡了。他要去实现他的梦想,实践他的诺言。如今,他觉得贫困和办学中的困难都不可怕,压在他心头的是自己定的目标:不仅要让自己的小学成为东团堡最优秀的,还要让乡里小学的整体质量创出去,办一流的小学,办一流的教育。他说:“做不出成绩,对不起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

(《北京青年报》2001.4.16钟鹭 文 米力 摄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